本文作者:author

元创股份上市疑云:研发速成、学历注水,业绩暴跌谁买单?

元创股份上市疑云:研发速成、学历注水,业绩暴跌谁买单?摘要: 元创股份的上市“逆袭”大戏:华丽转身还是资本迷局?资本市场向来不缺故事,但元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元创股份”)的故事,却带着一丝令人玩味的讽刺。这家公司,用“惊险跳跃”来...
元创股份上市疑云:研发速成、学历注水,业绩暴跌谁买单?

元创股份的上市“逆袭”大戏:华丽转身还是资本迷局?

资本市场向来不缺故事,但元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元创股份”)的故事,却带着一丝令人玩味的讽刺。这家公司,用“惊险跳跃”来形容它的财务数据再合适不过。深陷业绩波动、客户依赖、“一股独大”的泥潭,眼看着就要“泯然众人矣”,却突然在上市前夕,上演了一出“咸鱼翻身”的戏码。但仔细扒开这层华丽的外衣,看到的究竟是浴火重生的凤凰,还是精心粉饰的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?

元创股份的故事,像极了一部精心编排的剧本:临时抱佛脚似的成立研发中心,专利数量如同坐了火箭般蹭蹭往上涨,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也跟开了挂一样,集体“回炉重造”。招股书更是玩起了文字游戏,试图掩盖其员工低学历的尴尬现实。与此同时,它的业绩却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,大客户的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,却依然执意募资扩产。这种种迹象,都让人不得不怀疑,这真的是一家脚踏实地、稳健发展的企业吗?

这场充斥着突击、变脸与迷雾的上市大戏,与其说是企业的华丽转身,不如说是精心包装的资本迷局。它就像一个被打了太多高光的舞台,让人难以分辨真假。聚光灯下,元创股份努力展现着自己最好的一面,但阴影里,却隐藏着太多难以忽视的疑点。那么,元创股份究竟是想借着上市的东风一飞冲天,还是只想在资本市场上捞一笔就走?这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对于投资者来说,面对这样一出充满悬念的“大戏”,保持清醒的头脑,擦亮双眼,比什么都重要。

研发“速成班”疑云:13人撑起专利暴涨,是真实跃迁还是上市前的“突击装修”?

元创股份的研发实力,一直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谜。在它2022年披露的招股书中,我们看到的是一幅“精简高效”的画面: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,只有销售、管理、生产人员埋头苦干。但神奇的是,即便如此,在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里,公司竟然还能产生数百万元的研发费用!这不禁让人好奇,这些研发费用究竟是怎么花的?难道是销售人员兼职搞科研,还是生产人员在流水线上灵光一现?

证监会的灵魂拷问:研发费用背后的猫腻

对于这种“薛定谔的研发”,监管部门显然也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。中国证监会毫不客气地向元创股份发出了“灵魂拷问”:是否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情况?是否存在将生产成本混入研发费用的嫌疑?甚至还怀疑,是否存在关联方或其他方偷偷替公司垫付研发费用的情况?这一连串的问题,简直像一把把尖刀,直戳元创股份的“痛处”。

研发人员“空降”:从零到十几人的“奇迹”

或许是感受到了监管的压力,或许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上市审查。在2024年向深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,元创股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。招股书显示,2021年-2024年上半年,公司分别拥有15人、14人、14人、13人的研发团队。但问题是,这些研发人员是从哪里冒出来的?难道是突然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?还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的“救火队员”?

更令人惊讶的是,元创股份竟然是在2023年申报深主板时,才姗姗来迟地成立了专门的“技术研发中心”。也就是说,在此之前,公司的研发活动都是由兼职人员完成的!这简直是天方夜谭。要知道,研发工作需要专业知识、经验积累和持续投入,靠几个兼职人员就能搞出成果,这简直是对科研的侮辱。

专利“火箭式”增长:是技术井喷还是数据注水?

如果说研发人员的“空降”还只是一个开始,那么专利数量的“火箭式”增长,则彻底暴露了元创股份的“野心”。2022年的招股书显示,截至2021年末,公司共有23项授权专利。而到了2024年12月的招股书,2023年末专利数量直接飙升至35项,其中发明专利更是从3项暴增到9项!短短两年时间,技术实力就实现了“弯道超车”,甚至把行业内一些老牌企业都甩在了身后。这种速度,简直让人怀疑元创股份是不是掌握了什么“黑科技”。

但仔细想想,这种“奇迹”真的可信吗?一个长期缺乏研发投入、技术积累的企业,如何在短短两年内实现技术上的“井喷”?难道真的是因为“时来运转”,突然涌现出一批天才般的科研人员?还是说,这里面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“猫腻”?比如说,为了让数据更好看,是不是存在着“突击申请专利”、“花钱购买专利”等行为?这些问题,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
学历“变形记”:中专变大专的“励志故事”背后,核心技术人员的“含金量”几何?

元创股份的上市之路,不仅是一部“技术升级史”,更是一部活生生的“学历变形记”。如果说之前的研发“速成班”还只是小打小闹,那么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“大跃进”,则彻底暴露了元创股份为了上市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。对比元创股份2022年和2024年的招股书,简直像在看一部“学历逆袭大片”。以核心技术人员江灵志、徐贤坤为首的“学历升级天团”,在上市的节骨眼上,纷纷交出亮眼的“成绩单”。这不禁让人感叹,难道上市真的有“点石成金”的魔力,能让一个人的学历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飞跃?

核心技术人员的“学历跃迁”: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?

江灵志,这位身兼董事和研发主任要职的人物,在2022年的招股书中还只是高中学历,到了2024年,摇身一变,竟然成了大专学历!这简直是鲤鱼跃龙门般的逆袭。徐贤坤,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,更是完成了从中专到大专的华丽转身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董事长、实控人王文杰也不甘示弱,直接从本科进阶为硕士!这三人联袂上演的“学历三级跳”,简直可以载入元创股份的“史册”。

提升学历本来是件好事,但问题是,这几位的身份实在太特殊了。江灵志和徐贤坤作为公司的研发骨干,承担着大量专利研发的重任,尤其是报告期内的新增专利。那么问题来了,就凭他们之前的学历水平,这些专利的含金量到底能有几分?难道是“天赋异禀”,无师自通?还是说,这些专利的背后,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“秘密”?

学历与能力:学历提升能否掩盖技术短板?

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两位核心技术人员此前在公司摸爬滚打近20年,都没动过考大学的念头。偏偏在上市被质疑研发实力不足后,突然集体化身“学习狂魔”。这种“突击升学”的操作,很难不让人怀疑,这根本就是在为上市“美颜”,试图掩盖自身技术短板的障眼法。学历固然重要,但真正的技术实力,不是靠一纸文凭就能证明的。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审查,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升,那么这种“学历跃迁”的意义又在哪里呢?

全员“学习热潮”:是企业文化还是为了应付审查?

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在领导的“模范”带动下,两名监事王永跃、郑漂漂也紧跟领导步伐,在短短两年内从大专考上了本科!这种“你追我赶”、“奋发向上”的学习氛围,简直堪称“魔幻”!但问题是,这种“全员学习”的热潮,到底是发自内心的追求,还是为了应付上市审查而刻意营造的氛围?如果只是为了给外界营造一种“积极进取”的假象,那么这种“学习秀”又有什么意义呢?

数据“障眼法”:95%低学历员工的“隐身术”,招股书的“文字游戏”能玩多久?

如果说学历“变形记”还只是针对核心人员的“包装”,那么在员工学历结构上的“乾坤大挪移”,则彻底暴露了元创股份试图掩盖其低学历员工占比过高的“野心”。在2022年的招股书中,元创股份还算老实,老老实实地将员工学历分成本科、大专、大专及以下三档。但那会儿的数据实在太难看了,“大专及以下学历”员工占比高达95%!这妥妥的就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“画风”,与“高科技”、“创新型”企业根本搭不上边。

学历披露的“变脸术”:从全面展示到选择性披露

或许是觉得95%这个数字实在太刺眼,到了2023年12月及之后的招股书,元创股份突然玩起了“躲猫猫”,干脆不再披露整体员工学历了!只单独晒出研发人员的学历,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“研发实力”。这种“掩耳盗铃”的做法,简直让人哭笑不得。难道藏起来,问题就不存在了吗?

统计口径的“乾坤大挪移”:大专学历也能成“高学历”?

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元创股份还在新版招股书中,偷偷摸摸地把学历统计口径改成了“大专及以上”、“大专以下”。这么一波操作下来,元创股份就顺理成章地得出了“研发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良好”的结论。这简直是把“文字游戏”玩到了极致!在元创股份,大专学历竟然摇身一变成了“高学历”,这种“颠倒黑白”的操作,谁看了不直呼内行!

再看看其他深主板IPO企业,人家压根没这么个统计法。以近期深主板上市的浙江信凯科技为例,对研发人员受教育水平的披露就没有“大专及以上学历”的说法,而是实实在在地列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。这种对比,简直是“高下立判”。

诚然,关于员工受教育水平的披露,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统计口径差异。但让人不能理解的是,同样是国泰君安操刀的招股书,2022年还明明白白区分本科和大专,新版却把“本科学历”从统计里“抹”掉了。这波操作,很难不让人怀疑,是不是为了给江灵志、徐贤坤新到手的大专学历“打掩护”?这种为了“美化”数据而不惜牺牲真实性的做法,实在令人不齿。难道在元创股份看来,上市比诚信更重要吗?

业绩“过山车”:扣非净利润暴跌,大客户欠款高悬,元创股份的主板之路还能走多远?

元创股份的主营业务,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各种橡胶履带,这些履带被广泛应用于农用机械和工程机械。按理说,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,毕竟农业和工程建设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元创股份的业绩表现,却像一辆失控的过山车,让人捏一把汗。虽然在2022年迎来了一波“小高潮”,但整个IPO报告期内的扣非净利润波动幅度实在太大,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持续盈利能力。

业绩波动的“遮羞布”:2022年的爆发式增长能否持续?

2022年,元创股份的扣非净利润增速大幅飙升了61.69%,这无疑是一个亮眼的成绩。但好景不长,2023年,这一增速就迅速跌至28.22%,到了2024年上半年,更是进一步下滑至4.96%。这种“高开低走”的趋势,不禁让人担心,2022年的爆发式增长,是不是只是昙花一现?是不是只是因为抓住了某些特殊的市场机遇,而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?

应收账款的“定时炸弹”:沃得农机的欠款风险有多大?

比扣非净利润下滑更严重的是,元创股份对第一大客户沃得农机的应收账款,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。从2023年全年的1.51亿元,大幅增加至2024年上半年的2.03亿元!这意味着,元创股份有大量的资金被沃得农机占用,如果沃得农机出现经营问题,无法按时偿还欠款,那么元创股份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。

而沃得农机的逾期金额也在持续走高,2022年末、2023年6月末,沃得农机的逾期金额分别为3976.62万元、9608.17万元,占元创股份当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19.41%、53.22%。这意味着,沃得农机的还款能力正在恶化,元创股份收回欠款的难度越来越大。这就像一颗“定时炸弹”,随时可能引爆,给元创股份的财务状况带来致命打击。

主板定位的“拷问”:元创股份是否符合“大盘蓝筹”的标准?

要知道,主板市场要突出“大盘蓝筹”特色,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、经营业绩稳定、规模较大、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。而元创股份的业绩波动如此之大,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,真的符合主板市场的定位吗?它的主板IPO之路,是否会因为业绩稳定性问题而再次受挫?这恐怕还有待后续2024年全年业绩的出炉来确认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元创股份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业绩表现,那么它的上市之路,注定充满坎坷。

产能“迷局”:利用率雪崩式下滑,却豪掷4.85亿募资扩产,这究竟是“自救”还是“豪赌”?

元创股份的产能问题,就像一团迷雾,让人看不清方向。一方面,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,大量的生产设备处于闲置状态;另一方面,公司却大手一挥,计划募资4.85亿元,其中4亿元砸向生产基地建设。这种“反常”的操作,让人不得不怀疑,元创股份到底在打什么算盘?

产能利用率的“断崖式”下跌:市场需求真的是唯一原因吗?

招股书显示,报告期内,元创股份履带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1.11%、86.51%、88.32%、73.06%,整体呈现下滑趋势。履带板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0.87%、76.41%、72.48%、82.11%,2020年-2022年同样处于下滑通道。公司给出的解释是,受“国三”改“国四”排放标准切换的影响,农机市场需求造成短期抑制。但这种解释真的能站得住脚吗?难道仅仅是因为排放标准的切换,就导致了如此大幅度的产能利用率下滑?难道公司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市场变化?

更令人怀疑的是,如果仅仅是市场需求的问题,为什么公司不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,比如降低生产规模,或者调整产品结构?为什么非要在产能利用率如此低迷的情况下,还要执意扩产?难道真的是“艺高人胆大”,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?还是说,这里面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?

逆势扩张的“逻辑”:是未雨绸缪还是盲目乐观?

在产能都消化不了的情况下,还要逆势扩张,这究竟是什么逻辑?元创股份给出的理由是,为了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增长的需要。但这种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。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,盲目扩产无疑是一种冒险的行为。一旦市场需求没有如期增长,那么新增的产能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局面,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。

难道元创股份真的如此自信,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?还是说,这种逆势扩张的行为,只是为了给投资者营造一种“公司发展前景广阔”的假象,从而抬高公司的估值?

募资扩产的“风险”:产能过剩的后果谁来承担?

如果元创股份的募资扩产计划最终失败,产能过剩的后果将由谁来承担?是投资者,还是公司自身?可以肯定的是,一旦出现产能过剩,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,股价也会随之下跌。最终,为这场“豪赌”买单的,很可能就是那些盲目相信元创股份的投资者。

总而言之,元创股份的这场IPO之旅,充满了悬念。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赌局,充满了诱惑,也充满了风险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面对这样一家“谜团重重”的企业,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分析,比什么都重要。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,更不要盲目跟风,以免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